
服务热线
五一假期外出踏青、露营,当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 发布来源:
- 时间:2024-04-30
【概要描述】
70岁的李女士,近1周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发热,伴畏寒、乏力、周身肌肉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口服感冒药物后无好转,遂来到奇山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并伴有多脏器损害,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专家提醒,当下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季,特别是五一假期,大家可能会选择外出踏青、露营、遛狗、耕种、采摘等,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蜱虫叮咬。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蜱虫叮咬是引起该病的主要途径,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也会导致传播。蜱虫除游离于杂草、树林中,还寄生在羊、犬等家畜动物身上。
二、哪些人容易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人群普遍易感。在山区、丘陵及林地等地方性流行区域生活生产的居民、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另外患者的医护、陪护、探视人员以及死亡患者殓殡人员如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时未规范防护,也具有较高感染风险。
三、人感染后有什么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
四、如何治疗?
①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②对症支持治疗
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药物退热;有明显出血者,可输血小板、血浆;可应用保护脏器药物;出现呼吸衰竭及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可转至ICU治疗。
③特殊治疗
疾病早期可给予抗病毒治疗;重症病例可加用糖皮质激素等。
五、如何预防?
①农村家庭要清理住家附近的环境卫生,清理杂草,清除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滋生。家畜、家禽等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有蜱虫寄生时可以用杀蜱的药剂进行处理。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发现蜱,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
②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蜱虫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需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户外游玩、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有无叮咬。
③对于已经被虫叮咬形成的伤口,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在随后的2周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高热、乏力等身体不适,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通过血常规等检测及动态复查可以及早提示是否感染该病,以便及时进行治疗。
④该病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感染。陪护的亲属要戴口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如果不慎接触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绝对不要用手摸嘴唇、揉眼睛等。与该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在随后的1-2周也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⑤城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城市里会感染上该病。
六、蜱虫咬伤后如何处理?
①尽量在24小时内取出以减小感染概率,如无法短时间内得到医护救助,可考虑自行取出。
②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蜱,因为这样可能让蜱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还可能刺激蜱分泌更多携带病原体的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③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身体,使它头部稍微松动,然后用尖头镊子或者纱布稳定住虫体后取出,取的时候要垂直向上均匀用力拔出,不要左右晃动或者转着拔,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蜱虫取出后,皮肤局部要用碘伏做局部消毒处理,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烧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重大新闻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