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服务热线

0535-6606100

搜索
确认
取消
/
/
/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宣教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宣教

  • 发布来源:
  • 时间:2019-11-20

【概要描述】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和特效治疗方法。 哪些途径有感染风险? 本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呈地方性流行,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烟台地区属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 1、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季节高峰在4月至10月。 2、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老年人危重症发病率高。 4、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本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发热期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极期 此时仍可有发热期的各种表现,部分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心肌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如何治疗? 1、发热期给予退热、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持续高热者可应用冰毯。 2、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抗生素。 3、血小板较低的患者给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 4、输注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5、吸氧,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6、营养支持。 7、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8、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内压的药物。 9、烦躁患者可适当约束,适量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10、患者呼吸功能受累后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 11、符合血滤条件的患者建议及早进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 日常护理要点 1、病人病情危重,自理能力低下,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能够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2、每日观察皮肤瘀点、瘀斑情况。 3、发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温毛巾擦拭时温度不宜过高,力度不宜过大,避免加重皮肤瘀斑情况。 4、给予约束的患者要重点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按时放松。 5、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输液,减少外周静脉穿刺,各类穿刺后按压时间要延长。 6、测血压要经常更换肢体,松紧适宜,防止肢体肿胀及加重瘀斑情况。 7、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消化道症状。 8、上呼吸机的患者做好气道管理,定时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吸痰。 9、重症患者大部分有心肌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输液速度,预防心力衰竭。 10、清醒患者要对其进行鼓励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毒隔离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接触患者及患者周围环境、物品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或伤口必须戴手套,摘手套后及时洗手。 3、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喷溅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4、地面、物体表面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等进行清洗,被褥放在阳光下暴晒, 5、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了的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被危重死亡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需要焚烧处理。 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什么? 1、出院后应该注意休息,多饮水,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2、应该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穿长袖衣裤,穿浅色衣服方便查找有无蜱虫附着。 3、裸露的皮肤应该涂抹驱虫剂,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在用尖头镊子取下,或者用烟头烫蜱虫漏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不要生拉硬拽,取出后,再用酒精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宣教

【概要描述】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和特效治疗方法。

哪些途径有感染风险?

本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呈地方性流行,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烟台地区属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

1、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季节高峰在4月至10月。

2、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老年人危重症发病率高。

4、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本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发热期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极期

此时仍可有发热期的各种表现,部分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心肌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如何治疗?

1、发热期给予退热、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持续高热者可应用冰毯。

2、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抗生素。

3、血小板较低的患者给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

4、输注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5、吸氧,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6、营养支持。

7、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8、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内压的药物。

9、烦躁患者可适当约束,适量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10、患者呼吸功能受累后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

11、符合血滤条件的患者建议及早进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

日常护理要点

1、病人病情危重,自理能力低下,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能够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2、每日观察皮肤瘀点、瘀斑情况。

3、发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温毛巾擦拭时温度不宜过高,力度不宜过大,避免加重皮肤瘀斑情况。

4、给予约束的患者要重点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按时放松。

5、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输液,减少外周静脉穿刺,各类穿刺后按压时间要延长。

6、测血压要经常更换肢体,松紧适宜,防止肢体肿胀及加重瘀斑情况。

7、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消化道症状。

8、上呼吸机的患者做好气道管理,定时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吸痰。

9、重症患者大部分有心肌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输液速度,预防心力衰竭。

10、清醒患者要对其进行鼓励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毒隔离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接触患者及患者周围环境、物品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或伤口必须戴手套,摘手套后及时洗手。

3、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喷溅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4、地面、物体表面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等进行清洗,被褥放在阳光下暴晒,

5、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了的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被危重死亡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需要焚烧处理。

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什么?

1、出院后应该注意休息,多饮水,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2、应该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穿长袖衣裤,穿浅色衣服方便查找有无蜱虫附着。

3、裸露的皮肤应该涂抹驱虫剂,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在用尖头镊子取下,或者用烟头烫蜱虫漏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不要生拉硬拽,取出后,再用酒精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 分类:健康科普
  • 作者:
  • 发布来源:
  • 时间:2019-11-20 10:32
  • 访问量:
详情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和特效治疗方法。

哪些途径有感染风险?

本病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呈地方性流行,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的居民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烟台地区属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

1、发病季节:多发于春、夏季,季节高峰在4月至10月。

2、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老年人危重症发病率高。

4、传播途径:虫媒传播—本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 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可引起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发热期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极期

此时仍可有发热期的各种表现,部分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心肌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应如何治疗?

1、发热期给予退热、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持续高热者可应用冰毯。

2、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联合应用抗生素。

3、血小板较低的患者给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等。

4、输注丙种球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

5、吸氧,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6、营养支持。

7、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给予营养心肌治疗。

8、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给予甘露醇等降颅内压的药物。

9、烦躁患者可适当约束,适量应用镇痛、镇静药物。

10、患者呼吸功能受累后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

11、符合血滤条件的患者建议及早进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

日常护理要点

1、病人病情危重,自理能力低下,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能够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2、每日观察皮肤瘀点、瘀斑情况。

3、发热患者以物理降温为主,温毛巾擦拭时温度不宜过高,力度不宜过大,避免加重皮肤瘀斑情况。

4、给予约束的患者要重点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按时放松。

5、尽量采用中心静脉输液,减少外周静脉穿刺,各类穿刺后按压时间要延长。

6、测血压要经常更换肢体,松紧适宜,防止肢体肿胀及加重瘀斑情况。

7、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消化道症状。

8、上呼吸机的患者做好气道管理,定时翻身扣背、雾化吸入、吸痰。

9、重症患者大部分有心肌损害,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输液速度,预防心力衰竭。

10、清醒患者要对其进行鼓励安慰,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毒隔离方面应注意什么?

1、接触患者及患者周围环境、物品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或伤口必须戴手套,摘手套后及时洗手。

3、有可能发生体液、血液喷溅的情况下,必须佩戴口罩、防护面屏,穿隔离衣。

4、地面、物体表面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患者用过的床单、被套、枕套等进行清洗,被褥放在阳光下暴晒,

5、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了的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毒剂等方法进行消毒处理,被危重死亡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被服需要焚烧处理。

患者出院后要注意什么?

1、出院后应该注意休息,多饮水,按医嘱服药,定期复查。

2、应该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在草地、树林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应当穿长袖衣裤,穿浅色衣服方便查找有无蜱虫附着。

3、裸露的皮肤应该涂抹驱虫剂,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可用酒精涂抹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者死亡,在用尖头镊子取下,或者用烟头烫蜱虫漏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不要生拉硬拽,取出后,再用酒精局部消毒,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重大新闻

烟台市奇山医院开展医院质量管理专题培训 2023-05-24 15:56:35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升医院干部队伍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深入推进提升干部专业化能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活动,5月23日下午,烟台市奇山医院在学术报告厅开展医院质量管理专题培训。培训会由于吉广副院长主持,全院近200余人参加。 本次培训邀请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司法鉴定中心机构负责人杨立鹏、烟台毓璜顶医院手术室总护士长曲华、烟台市公安局四级警长刘超主讲。 杨立鹏主任首先从4个生动的典型案例入手,直观地展示了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方式,深刻阐述了人文意识、沟通意识、法律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曲华护士长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出发,以问题解决为主题,围绕品管圈十大活动步骤展开阐述,图文并茂,由浅入深,结合多年品管圈的实操经验进行细致的教学和解析。 刘超警官结合工作经历和真实案例,针对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开展深入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置方式和处置建议。刘警官指出,要加强医患沟通,懂得换位思考,不断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培训会后,于吉广副院长在总结时强调,一方面要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工具,并积极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以促进各个环节的持续改进;另一方面,对潜在的纠纷风险也要有更强的警惕性,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严格执行核心制度,充分认识到全面依法行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性。 整场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引起了参训人员的强烈共鸣。会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今后会充分利用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切实规范医疗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烟台市奇山医院
电话

热线:

6606100

地址

地址:

烟台市芝罘区环山路62号

传真:

6628542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

烟台市奇山医院 版权所有 鲁ICP No.鲁ICP备09074203号-1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烟台